首页
返回

回到明朝当太后

229、科举改革
上章 目录 下章

回到明朝当太后229、科举改革

头疼的不仅仅是朝廷学士,还有天下学子。

因为另外一件事:科举改革。

建极四年,在商辂的建议下,对科举进行了部分调整,有力的改变了科考的风气,朝廷选拔了一大批求真务实、通晓民情的官员,并通过中央地方官员的交流,改善了官场生态。

但是于汪舜华而言,仍然是不够的。最明显的,现在科举还是局限在儒家思想;军事人才还可以期待武举,而她需要的理工科人才、法律人才,仍然没有出现在科举的科目中。

必须要改变。

但科举是不能随便改的。作为最重要的选人用人途径,尽管有弊病,但它仍然是当时最科学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也是国家和平稳定的重要基础——清朝灭亡的导火索之一,就是废除科举。

因此,对待科举一定要极其慎重。

如今机会不能说成熟,至少可以进行有限度的完善。

因为随着改革的推进,朝廷对各方面人才需求加大。满腹诗书却没有专业技能,在一些专业要求高的部门就显得捉襟见肘,尽管集贤院会进行培训,但显然远远不够。

汪舜华很清楚,科举是选官制度,也就是说它不同于学校教育;只不过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具有导向作用。就算是后代的公务员考试,申论仍然占据半壁江山;而申论考什么,无非就是熟练运用经典理论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因此,科举考孔孟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么大的国家,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还不乱套了?这可是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一百多年才摸索出的路径!

首先是要加入大综合。这个其实是襄王的提议,也是宗室们共同的呼声,原因很简单:凭什么读书人都只考八股和策论,宗室反而要考这么多?——要知道考试通过可以拿爵位不假,可还是不能直接干预政事,虽然不能说多此一举,但是不是太兴师动众了?

襄王德高望重,说话还留有余地,刚吃了瘪的唐王口气很冲:“如今街坊市井流传着一首民谣:‘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只读得圣贤经典,却不知世态人心,如何能安邦定国?当年太祖太宗是靠经典得的天下?古代的大贤伊尹、姜尚之流,张良、陈平之辈,是不是也只靠经典治天下?”

晋王也很不客气:“太后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想魏晋那帮名士整日作虚无之谈,尚其华藻,宛如春蛙秋蝉,以至于江山沦陷,生灵涂炭。如此虚谈废务,浮文妨要,非当今所宜。”

周王则笑谈:“当年子路问讯,村夫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孔子以为大贤。可笑如今书生张口经典,闭口古训,整日忙碌于笔砚之间,臣看这些人恐怕只会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

话很不动听,朝臣还在辩驳,汪舜华一锤定音:“是该加,必须加。以前只考经义,结果很多士子不通俗务,甚至连律诗都不会写,很不象话!”

这话一出,大家都不吭声了。

虽然没有点名,但大家都知道,那位不会写律诗的不是一般的举子,是位传胪!就在去年,直接说就是去年二甲第一的罗璟。在西苑赏花赋诗时,他连格式都不知道,还是临时请教旁人才完工的,可想而知当时的尴尬。

罗璟摸摸鼻子,有点不好意思。可是当时确实没学过,就是专注作八股文的,没想到太后还记得——他不知道历史上更尴尬。他是天顺八年的探花,英宗在当年正月去世,所以是宪宗亲自主持;结果命题赋诗,这位仁兄一筹莫展,竟不知如何做答,于是遍问同考之人,这才写了一首律诗。

太后也有小黑本。

不过这也不要紧,反正大家都上岸了,只是折腾后面的;以后县试、乡试、会试都要增加一科基本常识考察,教材没有出来之前,参见翰林院给宗室的大纲,一样60分及格。

二是科目要增加。朝廷不仅需要综合管理岗位的人才,还需要专门的技能型人才,诸如天文、地理、数学、水利、农业、军事、礼仪等等。当然,进士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他的官员也需要有专业水平。

——这个是吏部左侍郎李秉提的,他是真觉得人才不够用。

好在,有先例。

明朝只设进士科,但以前并不是如此。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等五十多种。

现在增设明法、明算、明史、明道、物理、明农、明礼、明医等科目,选拔熟稔法律、算学、史学、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农业水利、礼仪和医学的人才。

不出意外的遭来一片反对,但是汪舜华很是支持:“让专业的人去办专业的事,不能外行领导内行。”

汪舜华坚持,她身后也有人帮腔,除了宗室,还有刚刚回朝的张懋、沐琮以及常宁等勋贵;朝臣一时有点懵。

其实宗室勋贵这样表态,除了战队,未尝没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意思——要考试才能袭爵,咱们也认了;但是你们也太刁钻了吧?怎么看着我们好欺负就可劲儿欺负?那好,你们也去试试那题目!

当然,这些科目与进士科不同,是专业资格考试,也就是什么人都可以报,80分合格,过关了就有到相关部门任职的资格;否则,即便考中进士,也不能前去相关的部门。——这是汪舜华提的。

普通人,即便考不起进士,考过了某一科,就可以到有需要的衙门、国企、学校任职,一次通过,全国通行,当然这部分就不免田赋了。——这是李秉和马昂的意见。

没有通过考封的宗室勋贵,一旦通过了,也可以袭爵。——这是襄王提的,汪舜华表示同意,还是要给人希望的,当然就不绍封了。

考虑到现在专业人才太少,考试由中央统一组织,以后地方有实力了,再举行分级考试。

报考科目没有数量限制,你要有本事,把这些全部考过,算你行。

考试每年四月初一日举行,每科半天,这时候殿试也好、考封也罢,都已经结束,大家心态都放平了;会试落榜的也准备的差不多了;此外,京察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各级地方官进京述职的时候,正好把资格证拿了——正在其位的暂时不动,但是以后不管是初任,还是调任,或者升职,就必须有相应的资格了,所以估计前几科报考的人员会不少。

这些科目基本上采用笔试的方式,包括选择、填空、问答、论述等各种题型,不过有一科还加入面试:明礼科,也就是给礼部选的外交人才,要求口才好,最好长相不要太丑,毕竟是门面。

其中明道科在一片反对声中被搁置——废话,好不容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凭什么又要给诸子百家一条路?何况“道”这个字,可不是随便什么学派都能用的。

汪舜华有点窘,只得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百家各有所长,如今取长补短,可以补朝廷阙失。”

还是不同意,章纶等尤其语气激烈,认为这是对孔孟之学的极大挑衅。

汪舜华只得暂时作罢。

还没有实力与整个国家机器为敌。好在诸子百家的书籍在国家图书馆可以找到,将来也会出现在各级图书馆中。

只有等各家学派都有了传人,而且在各个方面发挥了作用,才能真正复兴,否则,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

另外一个消息很值得振奋——高压锅做出来了。

虽然常加班吃食堂吃外卖,但居家过日子,下厨房也不少;高压锅这种常见的锅具当然不陌生。装完房子买家具家电的时候还要做功课,万一质量问题来个爆炸就不好了。橡胶高压锅垫圈肯定做不出来,实在不行用丝绸或者皮革替代一下;那个会转的排气阀也只有用木质的替代。

于是汪舜华把胡守信招进宫,把草图交给他,还面授机宜。

胡守信这些年过得不如前些年风光,但也不坏。炼钢没什么进展,火炮也不是他的强项。只是前些年北直隶水旱相接,有了瘟疫的苗头,他和太医院合作,开发了好几样药剂;尤其后来研究天花,他亲自上阵,种植牛痘成功,很得汪舜华的嘉许,也得到百姓的爱戴。

治病救人比炼丹卖药更有成就感,至少胡守信是这样的。

于是大明朝第一口高压锅就这样做出来了,当然因为制造工艺,很有时代特色,比如皮比较薄;不是铝合金也不是不锈钢,而是铁做的,估计以后除锈就是个麻烦事,但到底是造出来了。

胡守信送进宫之前,肯定先试验一下。

既然是锅,就要煮东西,尤其是送到青海那边的,煮肉比较多。

一大锅肉放了进去,倒满水,看到锅盖上的排气阀开始转动。胡守信没有叫停;看到塞子越转越快,水汽越来越大,看着时间比一般的锅短了近一半,这才教人将锅端到桌上,喝退众人,取了排气阀,然后去转把手,居然转不开。

无奈,找了个壮士,用尽力气,只听“嘭”地一声闷响,揭开了。

绝对的惨案。

后代的高压锅爆炸,致死致伤致残的都有;这口锅皮薄,密封性也不如后代,威力没那么大,但蒸汽冲上房梁,直接冲了个洞,摔下来几片瓦;周围更是一片狼藉,杯盘碗盏被冲倒,稀里哗啦摔了一地;肉块到处都是,好几个人被烫伤。

胡守信心有余悸的跟汪舜华汇报,汪舜华乐了:“我不是吩咐过你,气散完之前不能揭盖子吗?”

胡守信苦着脸:“臣实在没想到这口锅居然有如此的威力,吓煞了人。”

汪舜华笑道:“好了。以后当心就是。”

因为这种锅造价不菲,所以第一批只造了一百口,除了赐给青海几个衙门的高级领导,就是赏赐了藏区朝贡的土司。

即便比不上后代的高压锅,比起同时代的锅们,省时省力——这个土司和高官们自然不在乎,但是能把骨肉炖的酥烂,这实在让大家喜欢;因此不仅青海都司打报告请求多赐给,让广大将士都能吃上熟饭,喝上开水;各地土司们也纷纷打报告,请求多赐,或者进行互市交易。

为此,皇室设立了一家公司,专门制造高压锅。只是以目前的技术,每年也就能500口锅,远远无法满足需要。

高压锅作为贵重的物品,成为青海各部门的年终奖励;并成为互市的重要商品。最初,1口高压锅甚至能换回5匹好马。

当然,这种锅使用多了,也会带来一些麻烦,比如…战争。

上章 目录 下章
本站推荐
兄弟,想你了西游之绝代凶蟾重生资本狂人我真不想当皇上春雷1979柯南之机械师权宠天下穿越诸天聊天群神道复苏地球第一玩家
相关推荐
爱情公寓之张伟崛起我被恶灵附身了恶灵附身修真四万年人在美漫,首抽不知火舞海贼:开局轰塌海军本部海军之巨石中将最强海军海贼之海军的皮毛族大将不科学签到:我在镇妖塔苟到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