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返回

回到明朝当太后

272、教材
上章 目录 下章

回到明朝当太后272、教材

拼音方案只是教材的一小部分。

从建极八年起,尤其建极十一年以来,朝廷组织大批顶尖学者纂修教材,终于修成了一部分。

最先修成的是文学史部分的书籍,包括《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分别由程敏政、李东阳、倪岳、周经负责编选。少年折桂,到底年少,大部头的书编撰还轮不到他们,因此只能另外找事情;编制拼音方案的时候就曾经抓过壮丁。

这部分中有相当部分当年就已经入选皇帝进学的教材。

此前汪舜华跟他们提了几个名篇,说了一下大致的体例,其实和当年皇帝的教材差不多。因此程敏政很快就呈上来了,最初没有名字,汪舜华看过之后,很是满意。这书很难得的没有按照体裁分类,而是以时代为纲、作者为目,一共240篇文章,从先秦到明初,包括《左传》《国语》《礼记》《战国策》《史记》等典籍和唐宋名家文章,其中不少学生时代学过的经典名篇,可以说选文标准相当高,代表了历朝文章的最高水平;和那本有名的《古文观止》选文都差不多,当然数量要稍微多点,明朝文章要少些,《五人墓碑记》之类的肯定没有,加了太祖的《谕中原檄》。

此前书籍未定稿时,言官就曾经拿着书目上表弹劾:“居然把太祖的文章放在后面。这是大不敬!”

程敏政辩解:“这书是按照朝代前后顺序编辑的,太祖的文章在本朝第一篇,该遵守的体制都遵守了,怎么说大不敬?”

汪舜华还没看到书,随口问:“有太祖的文章,什么文章?”

程敏政老老实实的回:“谕中原檄。自太祖传檄驱胡,重见汉官威仪,尊严汉族,光复武功之盛,即斯可见,而流风遗韵,沁渍于人心。此文词严而义正,理直而气昌,读是檄者,每不胜低徊之情甚矣,高曾矩获,启迪后人者深。”

汪舜华知道这篇檄文——此前在论坛上一谈到华夷之辨,就要提到这篇文章;前些年抵抗也先进犯,君臣也没少提到,有次景帝还在宫里吟诵,尤其背到“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时,竟涕泪如雨,拔剑起舞。

当时觉得很有意思,于是让他把书呈上来,体例很得心意,目录更是让她拍案叫绝:“选得好。”

于是问:“书名拟好了没有?”

敏政低着头说没有——此前皇帝的那本教材被命名为《圣学昭鉴》,宗室自然是不能用的。

汪舜华大笔一挥:“就叫‘古文观止’。读了这些文章,就不用看别的了。”

说完才想起来,《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现在要提前面世了,这算不算抢了专利权?不过一想,都是古人写的,只是选文章而已,不算侵权吧?

又翻了一下,觉得有点疑惑:“我怎么觉得少了几句?”

程敏政回:“自土木之变以来,边患日益严重。蒙元既与我不共戴天,臣遂将承认元朝正统的词句删去。”

汪舜华闭着嘴,没说话。

李贤怕她怪罪,连忙出班奏道:“如今朝野同仇敌忾,保留这些句子确实不妥,所以当年编撰《续资治通鉴纲目》时,就已经删去了‘彼时君明臣良’等句,先帝也同意了。”

丘浚出班加了一句:“臣以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文末‘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一句,也可以删去。”

汪舜华看着他们,想了很久,终于开口:“我看没有必要,太祖皇帝都承认了元朝的正统性,那还是在起兵举事的关头,难道如今我们的气度还不如前人吗?承认元朝曾经做的好,也没什么不是。他若果真一无是处,又怎么横扫天下,占据中原将近百年?元朝武功之盛,虽汉唐不及;而享国之短,并不在于他们是蛮夷,而是因为他们不肯真正融入中华文化,学会以仁义治天下;如果后代君主忘记了这一点,即便是根正苗红的正统,即便有秦始皇、隋文帝遗留下来的基业,仍然是守不住的。这一点,应该谨记。不要死抱着‘胡虏无百年之运’,中原王朝过百年的,也没几个。自以为‘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便能‘居内以制夷狄,而让夷狄居外以奉’,那就犯了和隐帝一样的错。以史为鉴,可知兴衰。这样好的镜子,不应该被废弃了。只有承认他们曾经的辉煌,汲取他们的教育,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不是一句空话。”

她把书交给程敏政:“不用删减,就用原文,贬低和无视对手,并不能烘托自己的伟大和高明;承认对手的出色,也是自己的尊重。”

她看了一眼群臣:“不仅是这些教材不用删减,以后编纂《四库全书》,同样一字不易,一字不删。太宗皇帝编书的原则,也是今后编书的准则。我大明有这样的勇气和胸怀,能够肯定和汲取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

群臣被震慑住了,万没想到汪太后竟有这样的胸怀和气魄,伏地齐呼太后英明。

——汪舜华不知道,《谕中原檄》正是在程敏政编撰的《皇明文衡》中第一次登上各种文选,其中甚至收录了当时还没有平反的方孝孺的文章,被清朝四库馆臣称颂:“稽明初之文者,固当以是编为正轨矣。”

《古文观止》在建极八年冬经过复审三审无误,由经厂刻印,一年后,唐诗宋词元曲也相继杀青付梓。——《全唐诗》《全宋词》《全元曲》现在还没有开始编,但是哪些诗词有名大抵还是很清楚的,难度不会太大。

不久,两朝实录杀青,四个小伙子在建极十一年春集体升职。

随后完成的是《文学史》,这是由刘定之主持编纂的。难度比文选高得多,毕竟各个朝代盛行的文章样式、著名的作家和作品也就那些;只要阐述好各前后相承相传就行,至于沿革嬗变的规律,文学的发展与各种时代因素、社会因素的关系等等还是留待后人评述吧。毕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能指望一步到位。

刘定之是当世最负盛名的才子,汪舜华很担心他和以前一样目空一切,特意跟他交代了要中正客观。

刘定之倒是听了她的建议,论述评价虽然也有感情色彩,但还算客观,没有轻薄古人;尤其文辞华美,汪舜华相当满意。

只是礼部的事情本来就忙,刘定之又为此劳神苦思,殚精竭虑,一度很吃不消。建极十一年春全书修成,加太子少傅。

《通史》的作者柯潜本来身体就不好,为了这书呕心沥血的,更加羸弱不堪;尤其建极十一年其父亡故,他回乡奔丧,不想还未出孝,其母竟又去世,他哀毁过礼,竟于今年春英年早逝,享年四十七岁。

摸着柯潜咳血修完的史书,汪舜华感叹万千,她突然想到当年景帝临终念念不忘《文华大训》的场景。尤其这部书虽然和后世的历史书有所不同,但大致的脉络是很清晰的,平妥整洁、峻整有法。

柯潜被追授礼部尚书,追谥文康。

数学书交给吴敬,在建极十年修成后,汪舜华看了,不算满意,毕竟比起她曾经学过的,还不够系统科学,而且很多题目都有更简单的解法;此外另外就是真正能为难人的代数和立体几何基本上没有。——只是除了学校这么多年,除了最基本的,她真的都忘得差不多了!

一口气吃不成一个大胖子,于是退而求其次,和吴敬认真探讨了一下数学的编撰规律——初高中的数学暂时不管,汪舜华自己也忘得差不多;但小学数学应该没什么问题,加法口诀、乘法口诀春秋战国就有,只是一般算术书都偏重应用题之类的,对这种基础性的反而不怎么重视。那么现在就从基础做起,阿拉伯数字已经传进来了,确实很方便,那就用——汪舜华本来以为又要抢发明权了,一问,国初就传进来了,当时是西域天文学家吴谅被宋国公冯胜推荐给朝廷,在皇家天文台中开始使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符号还没有产生,那就创造;计量单位的换算,比和比例,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要能算,另外统计的基本知识要知道等等。

吴敬一下子傻眼了:“这是要我先学吗?”

确实难度太大,基本上都是原创的。汪舜华也觉得自己有点心急了,那没关系,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可以先用着,此前编《古文观止》的时候,她就吩咐采用这种方式,毕竟习惯了,而且这样刊刻的时候更方便。

吴敬最初觉得脑子发懵,但是认清了马上就运用自如了——高位运行,一长串的汉字简直想让人撞墙;其他的慢慢再说。只是周长、面积的基本公式和定理要弄清楚,方程要会解。

吴敬赶紧点头:“太后真的是行家。方程其实古代就有,出自《九章算术》,里面还出现过三元一次方程,只是确实不如太后手里解的这样方便。”

——汪舜华不敢用那些希腊字母,用甲乙丙代替,都是最简单的方程,再往上就真没办法了。

吴敬在三年后呈上了修订本,汪舜华相当满意,提拔为正五品户部郎中。

教材终于全部修成,连夜赶印,终于在腊八当天赏赐宗室群臣。只是拿到教材的宗室们脸真的笑不出来——好多要从头学起,这难度,真的很不小!

汪舜华没有理会宗室的想法,现在朝廷的事情很多,人事问题就是个大问题!

都知道现在缺官,但是汪舜华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宁可空着,也绝不降格以求,因此相当多的中央部门的领导职数都空着;而新充实的官员中,有相当多数都是在地方实绩突出的,尤其詹事府,别的地方空缺都可以,但这个部门现在是服侍皇帝的,决不能空缺;以前要求的是翰林官,现在要求的是有地方经历,说白了就是在地方改革中干得漂亮的青年能臣干吏。

中央和地方官员轮岗交流的力度正在加大,尤其是新进士。从建极六年起,一甲进士留京,二甲授中原地区县令,三甲授边远地区县令;三年后根据实绩考教,特别优秀的调回北京作庶吉士,或者到各部,其他的还要在地方继续熬。即便是重臣子弟也不例外。比如武英殿大学士李贤的儿子李璋、刑部尚书程信的儿子程敏德、程敏行。历史上这几个都不是科举出身的,现在荫官被取消,因此这几个人都参加了考试。这两个人当然没有老哥的天资卓绝,然而自幼入宫接受教育,不能说没有效果;何况父兄都是改革派重臣,写策论的时候总是更得朝廷心意一些。

李璋在建极十二年考中三甲,程敏行和他一榜,二甲,都被外放到地方,李璋去了朝鲜;程敏行到了山东;三年后他哥程敏德也是三甲,外放辽东。

——放在以前,重臣子弟考中,是要接受言官弹劾的,但是现在大家都要参加考试,除非确实有营私舞弊或者荣登一甲的,言官也就闭嘴了。

商辂进位为建极殿大学士,后面的学士依次进位;吏部尚书李秉不变,左侍郎尹旻、右侍郎叶盛。

南京户部尚书张睿回京为户部尚书,左侍郎丘浚不动。

礼部尚书章纶干得很好,太后很满意;少詹事李绍调左侍郎,翰林院学士杨守陈升右侍郎,结果李绍刚接到调令,死了,于是詹事府府丞刘珝接位,当然杨守陈顺势进位为左侍郎,刘珝只能作右侍郎。

在福建干得漂亮的滕昭调到兵部作右侍郎。

大理寺卿董方平调刑部右侍郎,干的还是老本行。

工部倒还好,都是几张老脸。

鱼鳞黄册驳查完毕,正式入库,表彰了一批、处理了一批,就让太学生回京参加考核,让吏部去选人。

上章 目录 下章
本站推荐
兄弟,想你了西游之绝代凶蟾重生资本狂人我真不想当皇上春雷1979柯南之机械师权宠天下穿越诸天聊天群神道复苏地球第一玩家
相关推荐
爱情公寓之张伟崛起我被恶灵附身了恶灵附身修真四万年人在美漫,首抽不知火舞海贼:开局轰塌海军本部海军之巨石中将最强海军海贼之海军的皮毛族大将不科学签到:我在镇妖塔苟到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