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返回

回到明朝当太后

254、太皇太后千秋(一)
上章 目录 下章

回到明朝当太后254、太皇太后千秋(一)

端午节后,宗室们没有急着启程返回封地。

五月十六日是吴太后七十一岁千秋节。本来去年大寿,宫里也进行了庆贺,汪舜华带着公主妃嫔命妇向她老人家磕头,但当时内地军屯正在紧张的进行,勋贵重臣都到地方上,在京的宗室也有限;今年人齐了,就该好好庆祝了。

西苑经过整整两年的施工,在四月底全面竣工。历史上英宗复辟之后,大规模地增修和扩建南内,同时大力营造西苑。

汪舜华不知道这个典故,她和明英宗的审美也肯定不同。现在整修西苑,更多的不是作为离宫,而是要加强政治作用,以便以后每年盛夏纳暑,都能确保各部门正常运转——北京地区苦夏,感受到太液池的凉爽,汪舜华实在不想回宫;更何况这里作为最高权力所在的观念根深蒂固。

当然,西苑绝大部分都是水域覆盖,决定了它不可能像汉朝的未央宫和唐朝的大明宫一样,兴建大量宫殿建筑群,成为帝国真正的中心;而只是作为紫禁城的附属,因此规模并不算特别大。

这次扩建,由蒯祥担任总设计师,按照一池三山进行布局。首先就是清理水域。开辟南海,让三海形成一个纵贯皇城南北的袋状水域;将东岸的内官衙署尽量拆除搬迁到西岸,进一步沟通拓展水域;然后兴建两座石桥,将其划分为三个水面:金鳌玉虹桥以北为北海,蜈蚣桥以南为南海,两桥之间为中海。

然后是楼堂殿宇。北海的琼华岛地势较高,风光迤逦,修复和扩建广寒殿,改名清凉殿,作为宫内宴饮所在;以庆云殿、景星殿为配殿;在高处建立一座登云楼,帝都风光,自可一览无余。

承光殿原名仪天殿,是供帝后大臣观灯火之用,原来是太液池中的一个小屿。宣宗在圆坻南面小岛上的建起了犀山抬圆殿,在团城的东部拆桥填土,?将其与陆地相连。历史上英宗在岛屿周围加筑城墙,墙顶砌成城堞垛口,奠定了团城的规模。如今以仪天殿为基础,建设面阔七间的紫宸殿,作为皇帝寝宫。

临水建有绮思楼、藻韵楼、蓬莱阁等轩馆;而在开阔地带兴建颐年园、颐和园、畅春院几个院落,作为太皇太后、太后、皇后的起居所在,以及供皇女集中居住的静宜院;还有一大片地区空着,准备以后需要再兴建。

西岸最南处新建一座六开间的楼阁,外观二层,中实三层。顶层通作一间,取“天一生水”之意,底层六间,取“地六成之”之义,赐名天水阁,作为御书房。

同时兴建了一群建筑,依次布置着门殿、假山、水池、四知书屋、花台、曲池、山石、月门。楼前池水清澈,澄泓见底,水草丛生。池南假山呈半月形环抱池沼,拱峙搂阁,叠石堆砌,古树峥嵘,藓草涵孕。

既然是后宫,光有金鳌玉虫东桥是不够的,还得设墙,当然也要留门。

中海水域广大,东岸有椒园,内有崇智殿,每次纂修先帝实录完成,就在这里焚草。如今作为皇太子的行宫,兴建端本堂。

其实汪舜华本来想取名“紫光阁”,毕竟“紫气东来、霞光朝元”,到底是放弃了。倒不是怕被人当做用地沟油烧菜的大饭店,而是孔夫子“恶紫之夺朱也”,偏偏皇帝也姓朱,就别惹这些嘴巴上的官司了。

端本堂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绿琉璃瓦,前有五间卷棚歇山顶抱厦,其他皇子则集中安排在旁边的清漪园。

西岸陆地广大,在正北兴建面阔九间的勤政殿,同时建设南北配殿、朝房、假山、月河,作为皇帝来园驻跸临时处理政务,接见王公大臣之所;北侧建筑面阔五间的栖梧阁,黄剪边绿琉璃瓦,用来供奉功臣画像;南侧的怀仁堂用来召见皇子宗室重臣。

南海堆有一岛,也就是南台,改名瀛台。岛上以涵元殿为正殿,作为召见名流耆老和设宴之所,此外建有海晏堂、水云榭、澄漪亭、望海楼等殿宇馆轩。

西苑向南拓展至长安街,由于以后群臣要到这里上朝,自然除了垒筑和紫禁城齐高的红墙以外,还要设门。历史上乾隆兴建了宝月楼,不过作为正门,这名字肯定不够庄重,最后定名为会极门。

太皇太后的千秋节就是在西苑举行的。

与其说是千秋节,不如说是一次科技博览会。

科学院已经成立了十年,经过朝廷大力的倡导,要说没有成果,那绝对是假的。

现在,不能说科学迎来了春天,至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一些可能在几十上百年后制造出来的东西,提前面世了。

建极五年冬,浙江布政使的幕僚吴敬呈上了丈量步车,作为一项重大发明,受到了三十两银子的奖励,并授了科学院的七级研究员,享受正七品待遇;同时因为这东西丈量土地的时候用得着,于是另外给银百两,买断了专利;随后依据其个人意愿和他的经历,到户部工作,此后因为办差有功一路青云直上,甚得太后倚重,甚至承担了为宗室编撰教材的重大职责。

次年,苏州知府呈上了年轻农民李良发明的一种农用器械,其实就是对犁进行了改良。他原本是个佃户,跟着父母终日劳作衣食不周。土地清理以后,负担大为减轻,也就有心思琢磨起来。

犁头是农民耕田的基本工具,从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到直辕犁、曲辕犁,材质在变化,形制也在变化,但是不大。

明朝的耕犁基本沿用了曲辕犁的结构。李良改用铁辕,省去犁箭,在犁梢中部挖孔槽,用木楔来固定铁辕和调节深浅,使犁身结构简化而又不影响耕地功效,也使耕犁更加坚固耐用,既延长了使用时间,又节约了生产成本。

男耕女织。汪舜华从王妃到皇后到太后,亲蚕主持了不少,但田地是真的没下过,也就不了解目前农用器械到底有哪些——了解也没多少用,后代那些农用器械她也做不了,于是把这个东西交给了户部,同时让人仿造了一些,交给皇庄,准备明年春耕的时候看看效果。

建极改元后,皇帝年幼,亲耕都是于谦主持的。他很高兴的跟太后奏告,效果非常好;接着皇庄和户部以及顺天府相继回报,效果不错,比此前提高了近四成。

汪舜华很高兴,赏银三十两,授七级研究员;当然还是用百两银子买断。

不仅李良喜出望外、感恩戴德,愈发用心钻研起来;其他人也发现了这个财路——原来真的靠进献这些东西还能升官发财?

李良有感于犁笨重、犁嘴宽、奶壁短、拖底深、犁田不平,不便搬运,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佃户深入交流,又跟着木工学习,用三年时间对犁进行进一步改良。改进后的犁设计合理,操作轻便,效率超高,不易损坏,适应性广,特别适合犁草籽田,深受农户欢迎。

与此同时,李良还对耧车进行了改良。耧车起源于西汉赵过作耧,经过历代发展改进。此番改进的耧车配合改良犁使用,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一牛拉五个犁铧,一人操纵,布种于耧车,一天内可播种四五十亩地,是原来的两倍。

汪舜华得报,大是惊喜。她亲自带着百官前往郊外观看新的耕田方式。虽然看惯了机器播种收割的场景,眼前的还是太原始了些;但已经是农耕时代的极致,群臣都是赞叹不已。

汪舜华下旨在军屯推广,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

李良连跳三级,升为正五品三级研究员,专利费则高达千两。

直到此时,大家才真正明白过来:原来太后说的“有益于国计民生”,并不是一句虚话。

李良的成功吸引了无数能工巧匠争相效仿。

杭州砻匠瞿杰,祖上是个巧匠,在元朝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机械传动磨面的设备。到他这一代,家境已经败落,做不出这样大型的机械,但他根据几十年的经验,对竹砻进行了改进。

砻这种东西也是自古就有,是辗米机发明前的大米加工机械。经过瞿杰的改进,操作时用一曲尺形木拐穿贯竹砻手,用力推动上部转动,每天可破谷200公斤。

汪舜华虽然上辈子祖宗十八代都是农民,但记事的时候,农村加工米已经基本全机械化了;此时按照瞿杰的指点,也尝试了一把,觉得很是辛苦,不过户部很满意,说效率提高了不少,也就赏了。

瞿杰提出:“臣想恢复祖上机械传动磨面的设备。”

汪舜华没想到居然元朝就有这样自动化的装备,当即很爽快的同意了。

不怪汪舜华对瞿杰的设备不感兴趣,因为稍早之前,周王的九弟朱子墟按照典籍的记载,复原了元代水砻。

上章 目录 下章
本站推荐
兄弟,想你了西游之绝代凶蟾重生资本狂人我真不想当皇上春雷1979柯南之机械师权宠天下穿越诸天聊天群神道复苏地球第一玩家
相关推荐
爱情公寓之张伟崛起我被恶灵附身了恶灵附身修真四万年人在美漫,首抽不知火舞海贼:开局轰塌海军本部海军之巨石中将最强海军海贼之海军的皮毛族大将不科学签到:我在镇妖塔苟到无敌